2022.03.28 輔仁大學哲學系學術演講:董文學博士--神經科學對心靈身體問題(Mind-Body Problem)的影響——神經科學有能力定義人類嗎?

2022.03.28 輔仁大學哲學系學術演講:董文學博士--神經科學對心靈身體問題(Mind-Body Problem)的影響——神經科學有能力定義人類嗎?

    【主題】神經科學對心靈身體問題(Mind-Body Problem)的影響——神經科學有能力定義人類嗎?

  【主講】董文學博士(法國索邦大學哲學博士) (Fr Dr Jean-Gabriel GOUPIL de BOUILLÉ, csj)

  【主持】張存華副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

  【時間】2022.03.28()上午10:00-12:00

  【地點】輔仁大學文華樓LI102教室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 (捷運輔大站1號出口)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JUm8rUZGyQF2oXRQ6

**本活動僅限實體會議方式,入場請掃描輔大實聯制 QR code,並全程配戴口罩且落實手部消毒**

演講簡介

神經科學會選擇將其研究結果置於哲學性的「心身區分」之中嗎?鑒於神經科學研究「明顯」的唯物主義,這一點值得懷疑。神經科學的目的不就是通過研究大腦來解釋人類行爲嗎?可是,在做出結論之前,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這種支持唯物簡化論的立場出自哪些理由。神經科學關於人類的唯物主義是建立在穩定的定義和理論之上的嗎?科學方法論對這個結論有什麽影響?這個結論是否包含對人類「直接」的觀察與描述?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種對人類的表示導致什麽樣實踐的決定。這些問題涉及哲學研究的幾個領域:科學的認識論、人類學、哲學史,甚至是倫理學。

的確,神經科學在此加入了基本的哲學探索:人是什麽?提出這些問題就有可能在哲學和神經科學之間建立起激動人心和富有成效的對話。在此對話中,我們將遇到不同神經科學的理論,如「徹底的行爲主義」(radical behaviorism)、「心智計算理論」(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以及對抗性理論,所謂的「體化或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我們將進一步發現,神經科學是一門正在形成的科學。此外,我們也將關注批判神經科學發現的各種貢獻。首先有在各科學家之間的始終對話和批判,因爲他們都屬於全世界科學家團體。但也有幾位比較出名哲學家的貢獻,其中我們立即想到柏拉圖和笛卡爾,但是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和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現象學的研究也是靈感的重要來源。這兩位哲學家的思想注意過科學研究的成效。從他們的思想出發,我們可以支持心身之間緊密合作的理念,而不是將其中一個簡化為另一個。這種解釋人的方式是與人類現實最一致的方式。那麽,我們應當如何思考這種合作呢?正是在這裏,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資源」,雖然是古希臘的,但可以起到啓迪作用。他關於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方向,並為後來的研究打開了一個空間。對他來説,心靈和身體既不分離又不完全相同。哲學和神經科學之間的對話可以在這個框架内繼續。

當神經科學試圖對人類進行定義時,它加入哲學以自己的方法論已經深刻地探索了的領域。我們靠哲學的研究,從而有了一套發現以及非常豐富和有用的詞彙。神經科學的發現不一定要取代以前的發現。但是,藉著它們,可以進一步完善和擴展我們原來的知識,也可以取得新的區分,或者,相反,將以前被認爲是非常不同的案例之間的共同點突出來。

我們在這個非常敏感的人類學領域中,遇到在別的領域中已經發生的過程,例如,在有關物理體(空氣、水、鉄、鹽、煤等)的認識中。從對它們的用途和為生命的品質的了解,我們深入了對它們的了解,一直到它們的原子結構,例如H20 代表水, NaCl代表鹽。我們可以希望類似的事情會發生在描述心神之間關係的概念上。這個過程也會涉及到感知、情感、意識、學習所有這類的動能。但,在這裏,我們必須考慮到人類的複雜性和豐富性。當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研究人類的時候,他們不能忘記他們自己不僅是這一研究的主體,也是這一研究的對象!